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
這一年,寧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區的意見》和《關于全區基礎教育優化布局的指導意見》《關于全區普通本科高校和職業學校優化布局的指導意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更高標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國式現代化寧夏實踐提供堅實支撐。
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同學們在創新課堂動手實踐。
立德始于行 育人潤于心
鑄牢精神之基,培育時代新人。
“行走的思政課”,踏出知行合一成長路。今年清明,六盤山下的固原市第二中學和弘文中學的新生徒步往返108里,赴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用腳步丈量信仰,用行動緬懷先烈。自1995年固原二中師生首次踏上往返百余里祭英烈之路起,這場“行走的思政課”已走過三十載。從風雨兼程的樸素追思,到輻射3萬余名青少年的“精神長征”;從翻越崎嶇山道的身體力行,到穿越歷史云煙的心靈叩問——108里路途,早已沉淀為信仰傳承。
寧夏警官職業學院組織公安英模與思政課老師同臺授課,讓理論與實踐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寧夏,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搬進“第一現場”——紅色革命舊址、科技館、文化館、校外研學教育基地,“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田間地頭的思政課”等創新品牌不斷涌現,讓思政課更加入腦入心。
優質資源流動 高效課堂互動
“以前這里沒有幼兒園,孩子得送到遠一點兒的地方入托,現在幼兒園開到了家門口,環境、管理、伙食都挺好?!便y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居民劉鑫,為掌政第六幼兒園的開辦點贊。
該園是隸屬于興慶區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的公辦園,基礎設施與城市幼兒園同標準。興慶區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頡林霞介紹,在掌政第六幼兒園開展的優質課程、教研活動、公開課比賽等,均與集團內其他幼兒園同步進行。
為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全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想辦法、出實招,在“幼有所教”上持續發力:學前教育城鄉一體管理、結成幼教集團121個,銀川市金鳳區、賀蘭縣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認定。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寧夏培育60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67%,鹽池縣、大武口區、惠農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督導評估。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優質教育資源在校際間實現流動。
數字賦能教育,更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銀川市唐徠中學南校區七(1)班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們手持智能語音答題器,通過AI聽說軟件進行實時口語訓練。班級電子屏幕上,每位學生的發音準確度、語調自然度等數據清晰呈現,構成了一幅動態學情圖譜。英語教師張昭介紹:“AI技術不僅能自動評分,還能精準定位每個學生的發音問題。”記者看到,她調出系統生成的學情報告上,詳細標注著班級整體薄弱點和個體差異。
另外一間辦公室里,九年級物理教師李大海正在智慧作業平臺前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距離中考的時間越來越近,學生們通過檢測自己的薄弱項,精準復習、逐一擊破。智慧作業平臺,已經成為師生們的好幫手。
“我們正通過創新使用數字技術,實現以學定教等課堂變革,助力實現立體多元、實時高效的課堂互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銀川市唐徠中學南校區校長石瑋說。
銀川市金鳳區第十二小學,孩子們在進行課間活動。
注重身心健康 堅守教育初心
“現在我每天都能保證8小時睡眠?!便y川市金鳳區第十二小學六年級(6)班學生徐昕怡,這樣描述作業“熔斷機制”帶來的變化。
今年4月,金鳳區中小學正式推行作業熔斷機制。根據要求:小學生21時20分、中學生22時后仍未完成的家庭作業或實踐性作業,經家長簽字確認后,可申請免做,學校及教師均予以認可。
徐昕怡切身感受到這一機制帶來的好處。為避免作業超時,她主動規劃作業順序,優先解決難題,學習效率明顯提升,同時有了更多時間發展閱讀、繪畫等興趣愛好。金鳳區第十二小學教導主任馬玉涓介紹,金鳳區教育局推行的作業“熔斷機制”,核心目標是保障學生身心健康與充足睡眠。該機制在多個層面發揮積極作用:健康層面確保學生按時休息,促進身體發育;心理層面減輕學業壓力,緩解焦慮情緒;學習習慣層面,培養時間管理能力;此外,還拓展了學生發展課外興趣、增進親子互動的空間。
為確保機制有效落實,金鳳區第十二小學同步實施配套措施:教師團隊優化作業設計,加強在校答疑輔導;呼吁家庭協同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習慣,共同引導孩子提高效率,避免拖延依賴。
“用‘熔斷’守護健康,用‘提質’促進成長。”馬玉涓表示,為孩子創造更科學的成長環境,學校和家長將不懈努力。
教育數字化煥發新活力
近日,在武漢舉辦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中,寧夏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虛擬教研室知識圖譜賦能數智化教學”“東西部高校園藝專業核心課程群虛擬教研室”“農學專業基礎課程群虛擬教研室”以其創新性和實踐性,作為典型示范案例展出,吸引了參會人員關注。
近年來,寧夏大學依托虛擬教研室平臺,以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區級一流專業為基礎,已建成近400個各類知識圖譜,專業知識圖譜體系化建設初見成效,有力支撐了學校知識圖譜、新型數字教材和新型課程建設,展示了學校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積極探索和成效。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也為農村學生推開一扇窗。在同心縣第二小學,同學們已經習慣和數字化“打交道”:進校門,智慧校園安防系統就織起了一張“保護網”;走進課堂,老師使用數字黑板和智能教學助手,為學生推送導課資源和互動游戲,課堂教學趣味橫生。同學們自習時,使用平板電腦登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豐富的數字資源和應用場景近在眼前。
乘數字之翼,寧夏教育發展凝聚起新動能、煥發出新活力,書寫以數字化撬動教育變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創新探索與生動實踐。
近年來,寧夏認真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承擔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基本建成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貫通的智慧教育平臺體系,注冊用戶270多萬人,匯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5400多萬件,覆蓋全區所有學校、教師和適齡學生。6所中小學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025年5月,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銀川第十五中學教師高銀莉以“技術助力教師發展”為題,介紹寧夏深化教育數字化改革成果。
“云—網—端”一體化服務體系助力突破時空限制,讓優質教育資源觸手可及,“人人時時處處可學”正加速成為現實。
產業兼職教師司銀鎖為寧夏理工學院學生講解民航運輸實務。
對接產業布局 產教協同育人
立足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寧夏大學持續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截至目前,累計掛牌成立的9個現代產業學院,榮獲自治區立項建設的達8個,占比88.9%。今年最新入選的4所現代產業學院精準對接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N”現代化產業布局。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通過承建奶產業現代產業學院,創辦畜牧獸醫、動物防疫與檢驗、動物營養與飼料等新專業,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構筑產教協同育人新生態。
校企同向而行,把產業界的“高手”“大師”請進校園,課堂變身“實戰演練場”,賦能學生技能成才路。
在寧夏理工學院,產業兼職教師司銀鎖為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生們講解民航貨物運輸實務。他在航空物流領域有十多年的實操經驗,“把實操經驗與學校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優化課程設計,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助力學子‘畢業即就業’,盡快成長為行業骨干。”
寧夏理工學院教務處處長王學軍介紹,學院與施耐德電氣、中船重工、新道科技等企業合作,建有8所產業學院,通過聘請100多名長期活躍在產業一線的產業兼職教師,打破了教學與就業之間的壁壘,已累計培養訂單班學生1081名。
一項項教育領域的切實舉措,助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面向未來,寧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力求交上更加亮眼的答卷,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不懈奮斗。(記者 高菲 王溦 賀紫瑞 楊嘉琪 文/圖)
千般講述 一種情懷
教育是終身的事業,也是走心的事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寧夏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加快建設美麗新寧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培根鑄魂”——緊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站位全局,超前謀劃、科學布局,以教育的“一子落定”托起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所學校的期望和夢想。
“啟智潤心”——對少年兒童,落實“雙減”政策,卸除過重負擔,夯實成長溫暖明亮的底色;對青年學子,讓更廣闊的人生道路在腳下鋪開,或科研登峰,或技能成才……每一條路徑都通向遠方。
我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突出規劃引領、堅持人民至上、遵循教育規律、統籌布局資源、注重精耕細作,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發展,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破解矛盾問題,不斷提升思想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區域影響力,奮力開創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揮動奮進之筆,書寫凌云之志。展望未來,我們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有了更多期待。
盼教師以春泥護花之意,繪就燦爛的春天;盼學子以昂揚奮發的面貌,成就美好人生,努力為國奉獻。(記者 高菲)